欢迎来到安庆市中医医院
您现在的位置: 首页 > 健康宣教 > 健康教育
健康教育

【儿科健康科普】重视小儿抽动障碍

作者:本站     发布时间:2025-02-18     浏览:266次

  抽动障碍,在中医领域常被归为“慢惊风”“肝风内动”等范畴,是一种神经精神障碍性疾病,主要表现为不自主、突发、快速重复的肌肉抽动或发声抽动。这种疾病多起病于2至15岁,平均起病年龄为7岁,且男生发病率高于女生。

  中医对抽动障碍的认识

  中医认为,抽动障碍的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,包括先天禀赋不足、情志失调、饮食不节、外伤以及病后失调等。先天禀赋不足指的是患儿在胎儿时期或出生后,身体虚弱,易受外界因素影响。情志失调则是指患儿长期处于紧张、焦虑等不良情绪状态下,导致肝气郁结,化火生风。饮食不节,如暴饮暴食,或过多食用辛辣、油腻、刺激性食物,会损伤脾胃,内生痰湿,上扰心神。外伤或病后失调也可能导致气血不畅,筋脉失养,从而引发抽动。

  从脏腑角度来看,抽动障碍主要涉及肝、脾、肾三脏的功能失调。肝主疏泄,喜条达而恶抑郁,若肝气郁结,则易生风动火;脾主运化,若脾胃功能失调,则内生痰湿;肾主藏精,若肾精不足,则筋脉失养。这些因素共同作用,导致风痰胶结,肝风亢动,从而引发抽动症状。

  抽动障碍的主要症状

  抽动障碍的症状多种多样,包括眨眼睛、挤眉毛、咧嘴、张口、吸鼻子、耸肩膀、甩头、摇头、腹部抽动、全身抖动等运动性抽动,以及清嗓子、怪叫等发声性抽动。这些症状可能单独出现,也可能同时出现,且往往具有刻板性和重复性。

  中医治疗抽动障碍的方法

  中医治疗抽动障碍的方法主要包括中药治疗、针灸治疗、推拿治疗以及心理治疗等。

  1. 中药治疗:根据患儿的具体症状、体质以及舌象、脉象等信息,进行辨证论治。常用的中药有天麻、钩藤、石菖蒲、郁金、茯苓、白术等,这些药物具有疏肝解郁、清热化痰、安神定志等功效,能够调节脏腑功能,平衡阴阳,从而缓解抽动症状。

  2. 针灸治疗:通过刺激经络和穴位,调节人体的气血和脏腑功能。常用的穴位有百会、风池、合谷、太冲等。针灸治疗能够直接作用于神经系统,调节神经递质的释放,从而改善抽动症状。

  3. 推拿治疗:通过按摩和推拿患儿的特定穴位和部位,调节气血运行和脏腑功能。常用的手法有推、拿、揉、捏、按等。推拿治疗能够舒缓肌肉紧张,缓解抽动症状。

  4. 心理治疗:抽动症患者往往存在心理问题,如焦虑、抑郁、自卑等。心理治疗能够帮助患者缓解心理压力,增强自信心,提高心理素质,从而缓解抽动症状。这包括家庭支持、情绪管理训练等。

  日常调理与注意事项

  除了专业治疗外,抽动障碍的日常调理也非常重要。患儿应避免食用辛辣、油腻、刺激性食物,多食用蔬菜、水果、粗粮等富含营养的食物。同时,保证充足的睡眠和合理的作息时间,避免过度疲劳和紧张。此外,家长应给予患儿足够的关爱和支持,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心态和自信心。

  结语

  抽动障碍是一种复杂的神经精神障碍性疾病,中医治疗具有独特的优势和方法。通过中药治疗、针灸治疗、推拿治疗以及心理治疗等综合手段,能够有效地缓解抽动症状,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。然而,中医治疗抽动障碍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,不能盲目自行用药或治疗。家长应密切关注患儿的症状变化,及时与专业医生沟通,共同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来源:儿科  王庆生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分享
©2020 安庆市中医医院(安庆中医院)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:众和网络
地址:安徽省安庆市大观区龙门口街26号 咨询及投诉电话:0556-5197710/0556-5197708/18955629951 邮编:246004
皖ICP备13006613号-1 皖公网安备34080202000398号